民国奇人小说 > 诗相 > 第十五章 《曹操》

第十五章 《曹操》

    明清时期,小说的流行开来,唯有读书人能详细知晓的历史名人慢慢的不再神秘,成为普通百姓也可以知晓的人物,近现代由于通识教育的普及,再加上影视节目的广泛传播,很多有影响的历史名人逐渐被输入人们大脑中,因此很多人或多或少的对历史名人有所认识,倘若在民众眼里寻找知名度顶高的人物,我想会是非曹操莫属。人们未必详细知晓曹操的事迹,在普及化的义务教育下,人们从小便开始对曹操略知一二,在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追影视剧的时候,会对古典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有所了解,小说及影视剧中的曹操形象开始烙印在人们的脑海里,人们对“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之言也会有所感悟,当然曹操的原话未必如此,文学作品具有粉饰作用,将他的原话“你我负人,休人负我”进行了肆意解读。中华五千年来,积累了无数经典文化,因曹操而广为流传的“说曹操,曹操到”,想必是很多人容易脱口而出的口头禅,这个俗语的原意是形容在紧急情况之时,需要的人总能及时出现,不过现代人们往往也只是使用他的引申含义,即用于人们沟通交流时提及某人时,而恰好这个人突然出现在眼前,给人惊奇的感觉。

    毋庸置疑,曹操作为妇孺皆知的历史名人,必然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影响力,他是东汉末年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奠基人,生前厕身位极人臣的丞相并加封为魏王,无疑是东汉末年笑到最后的一代枭雄。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轮替专权后的朝廷逐渐式微,地方刺史董卓进京后逐渐掌控了朝廷并任丞相,很多不服董卓专权的割据军阀纷纷发动讨伐,于是天下群英并起,曹操便是此背景下奋力拼杀出来的军事家,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征讨四方,统一了北方,为其子曹丕开创曹魏政权打下了基础,因为曹丕在曹操死后不足一年便胁迫东汉天子禅让,简言之是曹丕只是继承了其父的“帝位”,而非真正的新王朝创立者。曹丕胁迫汉献帝禅让,在政治上的作为是值得称赞的,历史上的王朝更迭往往伴随着无止境的杀戮,国祚仅半个世纪的曹魏政权灭亡时,便遭遇承继政权西晋王朝建立者的杀戮,大多数王朝的灭亡都是伴随着大规模的杀戮,曹丕却选择柔和的禅让手段,使得政权平稳过渡,这是需要政治智慧的,近代的政治家袁世凯胁迫清朝宣统帝退位,避免政权分裂和战乱,采用和平手段,这与曹丕一样,在政治意义上,可谓是不谋而同的功绩。

    曹操终生以汉臣自居,一直未敢越雷池一步,不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让他征伐四方而出师有名,毕竟东汉朝廷在名义上依然是全国的中央政府,正所谓名不正言不顺,曹操掌握实权而以东汉皇帝的名义去开展统一天下的大业。西汉末年时的王莽,以及前任丞相董卓的前车之鉴,对曹操而言是个警示,还有很多死心塌地忠心于汉室的臣子牵制,因此曹操未能实现生前的称帝,不过曹操经过多年的南征北伐而统一了北方,顺势也将汉室的统治根基转换成曹家的,于是其子曹丕轻而易举的便取代了汉献帝,曹操始料未及的是,其子仅用不到一年时间,便完成了曹操望洋兴叹的一步之遥。作为曹魏政权的奠基人,生前未得到登极的荣誉,死后很快便被追封为魏武帝,因此曹操也有了魏武的雅称,近代一位同样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曾留有诗句“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秋风萧瑟今又是,换了人间”,正是引用了曹操的文学名篇《观沧海》和被追封皇帝的雅称,曹操可谓是生前几十年求而不得的荣耀,却死后轻而易举的得到了。

    曹操在杰出的军政成就之外,在文学和书法上也是独树一帜,是建安(汉献帝年号)风骨的代表人物,关键的是与其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皆在文学上享有重要地位,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被文学界誉为“三曹”,曹植更是被推为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历史上响当当的三父子搭档有许多,秦朝时期的王翦三父子,汉朝时的班彪三父子,同时列进唐宋八大家的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不过论政治成就还是文学上成就,他们都无法与曹操三父子相媲美,单论个人在文学上的名气,北宋的大文豪苏轼倒是赢得一筹。从教育子女上,曹操当属非常成功,首先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的方式实现了最高权力的和平交接,这为后世实现政权平稳过度树立了典范,曹丕的文学作品也是非常值得鉴赏,诗歌《燕歌行》是非常富有情感和蕴意的佳作,并日后的七言诗发展占有突出地位,《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更是一语中的诠释了文章的巨大历史作用。陈思王曹植,曾被西晋朝廷的权臣谢灵运形容为八斗之才,谢灵运称赞曹植的文采时说,天下才共一石,曹植独得八斗,谢灵运得一斗,自古及金共用一斗,这便是成语“才高八斗”的由来,尽管是调侃盛誉的评价他,足见那个时代公认曹植的文才,体现曹植文采的名篇《洛神赋》,在形容女性绝色姿态容貌方面,绝对是天花板的存在,无人能望其项背,尤其是对于男生而言,这篇《洛神赋》不可不读,读后可想象下,真正的女神是怎么样的一种存在。就是这么一位在政治上和文学家建树颇多的人物,曾有几首诗词佳作出现在教科书里,印象中曾有三首作品,一首是前面已经提及的《观沧海》,另外两首分别是《龟虽寿》和他的杰作《短歌行》,这几首诗作都是四言诗,风格刚劲,富有深度,是四言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是一首充满曹操对人生切实感受的哲理诗,他作此诗时已年过半百,在一千八百多年的东汉末年,能够活到五十多岁的人,多都出自生活物资供应充足的殷实家庭,即便如此,在人均寿命不过半百的东汉时期,五十多岁的曹操有暮年之感自是情有可原,大致了解曹操作此诗的状况,就好理解作者为何作此诗及使用老骥和暮年等带有感伤意味的词。这首诗的大意是,神龟虽然寿命很长,但是终有生命告结的时刻,腾蛇尽管可以腾云驾雾,也会死亡化为土灰,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边,却仍有驰骋千里的雄心壮志,壮士凌云的人即便步入暮年,奋发向前的心不会停息,人的寿命不只是由上天决定的,调养好身心还是可以延年益寿的,很是幸运,可以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前四句是作者认识的客观生命历程,即使是神龟和腾蛇都不可能长生不老,表明作者对生命终有一天会结束的自然规律表示深刻理解,同时也充满了生命易逝的感伤意味,接下来四句便是整首诗的核心,志在千里表达出他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壮心不已诠释了他有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理想追求,充分表明哪怕是步入暮年,作者仍将保持积极乐观心态,奋发向上自强不息,永葆心理状态上的青春,也展现了人之精神状态对人生的重要意义。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人,在中年时期就会丧失斗志,当前的社会流行躺平,因为内卷太厉害了,躺平状态对于处在盛世,这倒无可厚非,但是人生一世,能在世间留下足迹实属不易,常人不太可能有曹操这样的历史地位,流转近两千年还有很多人记得他,足见他的成功难有人匹及,但我们更应该的是学习他“壮心不已”的精神,正如积极的话语,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用以勉励自己。

    古语有云,五十知天命,年过天命的曹操自知来日不是很多,但是他并不对天命之言持消极心态,而是始终持有事在人为的乐观主义精神,相信通过积极的精神追求获得延年益寿的功效,同时抒发了作者不甘暮年而坚持奋斗不息的拼搏精神,不信天命而对伟大理想抱有永不停止的豪迈之情。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与正文没有很强的联结,是曹操多首诗中采用的结束语,只是作者抒发自己思想情感后的一种形式性结尾,即表现作者很是幸运,可以通过歌唱抑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理想,出现在教科书的曹操名作《观沧海》亦是此两句结尾。

    《观沧海》

    (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在记忆中,《观沧海》是学生们必须的曹操诗作,创作背景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后,实现后方稳定时的得意之作,在曹操统一天下的进程中,很多人或许会知道曹操所面对的敌人是占据川蜀之地的刘备和占据江东的孙权,而实际上,曹操不仅要面对刘备和孙权,还要面对北方的多个割据势力乃至北方的外族,其中乌桓便是曹操当年统一北方的最强劲敌,因此曹操在打败乌桓并巩固后方时,奠定了其迈向统一天下愿望的基础,可想而知,曹操会是何等的踌躇满志。北征乌桓胜利回朝时,经过当年先辈帝王曾经登临的碣石,又值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好似沧海一样洪波涌起,于是创作了这首《观沧海》,这首佳作曾经被搬入《三国演义》电视剧中,在电视剧中,曹操独自一人站在海边的高崖边上吟诵此诗。

    这首四言诗从表达形式来看,像是写景诗,诗题及前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作者在碣石居高临海,远眺壮阔的大海,视野辽阔,大海的壮观景象尽收眼底。“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描写了大海的初步印象,看到海大澹澹的水波和竦峙的山岛,这两句绘出作者看大海远景的轮廓,然后继续勾勒出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景色,尽管是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是岛上依然看到树木繁茂,百草丰盛,接着对水何澹澹作了进一步的描绘,秋风瑟瑟的海面上,是洪波涌起的景象。曹操临海眺望时,虽然已经是秋风萧瑟时,但是他并未表现出萧瑟凄凉的悲秋情绪,面对瑟瑟秋风时,却描绘出大海的壮阔景象,草木摇落之际却说是树木百草犹如春夏时一样还焕发着生机,丝毫没有哀伤的秋景基调,这在诗词文学史上是别具一格的思想境界,也是充分反映了曹操志在千里和壮心不已的广阔胸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作者运用想象,或许是东汉时期,人们对天文及地理的理解如此,太阳和月亮在天空的运行自有其道理,星辰大海的灿烂景象也有其内在的逻辑,结合前面大海气势和山岛景象的描写,将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呈现在读者面前,在他丰富的联想中表达出博大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理想抱负。

    历朝历代新王朝的奠基人或开创者,都是身经百战和意志力坚定的英雄人物,当然他们也必然是处于乱世时期的人物,因为只有乱世才有他们展现英雄本色的社会环境。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不管是盛世还是衰世,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单打独斗只能成就一点点成就,若是要开创新时代,则是需要强大的天团,东汉末年的曹操家世背景显然不如四世三公背景的袁绍家族,但是曹操却成功击败袁绍及其家族,首先离不开曹操的英雄本色,更是需要许许多多的人才聚集在他身边。为了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曹操广纳贤才,为此创作了他的名篇诗歌《短歌行》,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在乐府诗里面收集的同名诗歌达二十多首,但只有曹操的这首广为传诵,更为重要的是,这首诗也是充分诠释曹操文学水准和呈现“建安风骨”的一首佳作。风骨一词最早应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评述,后被引用到文学评论之中,文学上的建安时期,也即东汉末年汉献帝时期,这时候整个社会处于乱世时期,尤其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文学作品为代表,开始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在思想情感上表现的较为慷慨激昂,对后世文学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曹操的《短歌行》便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值得一提的是,越是乱世时期,文人风骨越是展现的淋漓尽致,犹如上世纪的民国时期,短短几十年的历史中,群英涌现及名师辈出,反倒是越是盛世时代,风骨越是受到抑制。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开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便是经典名句,不对诗歌有了解兴趣的人,多会吟诵这两句,这两句可谓是适用任何人的人生感慨名句,其愿意是一遍喝着酒一遍唱着歌,“几何”很多学生会误认为是数学的分析几何学,在这首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意思是人生短暂能有多少时日呢,紧接着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也即是说人生好比朝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总结来说,前面四句是告诉人们要珍惜时日。接下来的四句“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愁思虑难以消除,靠什么来排忧解难,唯有狂饮可行,据说杜康是中国酿造秫酒的鼻祖也是夏朝的国君,后来被世人评委酒圣传于世,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很是信服饮酒解愁的,唐代诗人李白也曾言道惟有饮者留其名,也即史上留名的人多半与饮酒有莫大的关系,想必这首《短歌行》极有可能是他饮酒时创作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是引用《诗经》里面的诗句,大意是穿着青色衣领(周朝时期富裕子弟的服饰)的学子啊,让我朝思暮想,因为您的缘故,让我伤心吟诵至今,一群鹿在呦呦的欢鸣,悠然的啃食在绿色草上,一旦有四面八方的贤才到来,我将会吹奏笙箫宴请嘉宾,这一段是引用《诗经》里面的诗句,也是表明这首诗是求贤诗的最佳片段。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是文学上常见的典故,前者在现代已经慢慢演化为年轻人拍拖时的美好寓意,后者依然是表达求贤纳才的寓意,可能是因为古人发现,鹿在田野中吃着青草时,会一遍发出欢鸣声呼唤同伴一起分享,,后来人们将鹿鸣引申为有美食而不忘同伴的美德,再加上鹿鸣本身也是非常悦耳的声音,故后来用作诚信待人及同甘共苦,其中在古语中鹿通代表“禄”,黄庭坚有诗写到“毕竟几人真得鹿”,句中的鹿便是福禄之意)。作者在诗中引用《诗经》里的经典名句,便是向天下能人异士说明,只要你愿意纳入麾下,定会优待并且共创一番事业后可共享富贵,本来是很熟的追求,引用《诗经》名句,则表现的文雅许多,这便也是文学的功效。

    当空悬挂的明月,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心中久蓄于怀的忧虑,源源不断的涌现出来,远方的嘉宾从田间小路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相着诉说恩情旧谊。从曹操接下来所表达的意思看来,曹操真的是求才若渴,讲到他犹如“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也即高山不辞小小的土石才得以巍峨见世、大海不齐涓涓细流才得以广袤深远的对待贤才的态度,最后说他自己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期待天下的英雄豪杰真心归顺于他。在争夺天下的时候,英雄人物在争取贤才的时候,通过创作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并非是曹操的首创,后来的乱世时代,皆有人为之,用以吸引支持彼此的人才队伍和支持势力,或许是曹操所处的时代,没有广泛的宣传工具,唯有通过创作诗歌告诉天下贤能志士,曹操是真心希望有人归顺,并承诺可同甘。《短歌行》可分四段,每段八句,第一段通过描写人生短暂忧愁多而急需辅助他统一天下的英才,第二段引用《诗经》名句表明他求才的态度,第三段说明只要愿意屈驾而来的贤才定会有礼相待,并且良禽择良木而栖,而作者便是良木,最后八句表示他将持周公一样的胸怀广纳贤才,是值得天下英才追随的,总而言之是充分诠释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宏愿胸襟。整首诗庄重典雅,感情真挚,诗歌蕴含的政治意味和思想情感都融入到浓郁的抒情意境中,是曹操诗篇中最有水准的,充分展现了曹操文学修养、人格魅力和理想抱负,是呈现曹操所代表“建安风骨”的名篇,值得细细赏析。

    曹操的历史评价比较有争议,有英雄说也有奸雄说,英雄派的人主要认为他文韬武略打下了其子曹丕建立曹魏政权的基础,奸雄派的人大多说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且篡夺了汉室政权。在《三国演义》小说文学里有明显的贬抑曹操赞扬刘备情感倾向,然而刘备也是建立自己的政权而非匡扶汉室,只不过是汉室的远亲而已,其次或许是因为维护正统皇权的士大夫精神所需,历史上对于篡权的英雄人物,普遍对此抱有偏见。不可否认的是,曹操是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毁誉千年的历史名人并不只是曹操一人,历史上的名人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争议,因为后人对先人的评价会随时代背景而有所变化,历史上最为突出的代表人物如北宋改革家王安石,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评价,不过曹操评价大体比较稳定,只是有人认为曹操是奸雄,整体而言,曹操应是枭雄,而且是很成功的。

    从《龟虽寿》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到《观沧海》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再到《短歌行》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无不反映出曹操宏阔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从其文学思想看,与其流传的奸诈形象格格不入,拥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一统河山的豪情壮志,却被后世的多位名流持贬抑的态度,多少有点求全责备。翻看史书,有其名及事迹乃至流芳的人物,无一例外都有较高的文学水准,对其历史定位和评价和时代情势流变密切相关,一直保持积极评价的人物极少,这样的人物首先是所处时代好,其次是所行政策也没有后续的不良反应,谥号为“文正”的北宋名臣范仲淹是容易让人想起的代表。随着时间的流逝,绝大部分曾经名噪一时的人物早已经被湮没,还能广泛流传的人物多半是因为文学作品的作用,尤其是影视文化作品,其对于宣传人物事迹的效用远远大于文学作品本身,就如《三国演义》的曹操,被誉为忠义代表的关羽(广东一带的还有拜关二哥的习俗)等。

    曹操是历史上富有名气的人,在多个领域的建树颇丰,在军政方面征战多年,统一中国北方结束地方割据,为其子改朝换代奠定基础;在文学方面不仅创作了名篇诗词,且是建安文学的灵魂式人物。这三首曹操的名篇都是值得背诵的,也是学生时代必学的诗歌篇目,更为重要的是,三首作品中皆有不少的经典名言,是可以直接用来提升自身写作水平,犹如曹操一样,直接引用《诗经》名句,好比一般人写作,也可以直接引用曹操的这些诗句。

    http://www.minguoqiren.info/xs/90060/3362830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inguoqiren.info。民国奇人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minguoqiren.info
江唯林南烟大唐扫把星